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狂野欧美性猛交xxxx-狂躁美女大bbbbbb视频u-捆绑a区-啦啦啦www播放日本观看-啦啦啦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二維碼
企資網(wǎng)

掃一掃關(guān)注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企業(yè)資訊 » 熱點 » 正文

明清改朝換代之際,舊朝遺民與新仕貳臣的交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0-01-04 16:36:15    瀏覽次數(shù):86
導(dǎo)讀

每逢改朝換代,退隱的遺民總被當(dāng)做道德的楷模被后世所歌頌。面對國破改姓的江山易色,舊朝遺民與新仕貳臣之間形成了鮮明的評價對比。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際,遺民與貳臣之間朝代認(rèn)同問題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道德文化

每逢改朝換代,退隱的遺民總被當(dāng)做道德的楷模被后世所歌頌。面對國破改姓的江山易色,舊朝遺民與新仕貳臣之間形成了鮮明的評價對比。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際,遺民與貳臣之間朝代認(rèn)同問題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道德文化的表層號召下,真實的社會互動是怎樣的呢?

作者丨張佐良

明清鼎革之際,士人因政治取向不同而分化出遺民與貳臣群體,成為令人矚目的社會現(xiàn)象。由于仕隱殊途,遺民與貳臣大多淡于交往,甚至先前好友亦至交絕。隨著歷史進程的發(fā)展,遺民和貳臣群體內(nèi)部不斷發(fā)生分化,同時,在看似界限分明的兩個群體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

對前朝的懷戀、對自身的反思、對民族文化前途命運的憂慮,使遺民和貳臣在心理上有所共鳴。兩者之間的疏離或交往,客觀上反映了社會的現(xiàn)實和人性的復(fù)雜。本文主要考察遺民孫奇逢和貳臣張縉彥的交往,以略窺清初遺民與貳臣群體互動之一斑。

孫奇逢與張縉彥的交往

孫奇逢

(1585~1675)

明末社會動蕩,戰(zhàn)事紛起。孫奇逢編練鄉(xiāng)勇,結(jié)寨自保,多次擊退入侵之?dāng)场D暇┍可袝毒拔姆Q其“孝子可作忠臣,文事能兼武備”。清軍入關(guān)后,在京畿推行圈地政策。順治六年十一月,孫奇逢因故園被滿洲貴族圈占,決意南遷。次年五月,在河南友人的熱情相邀下,孫奇逢留居輝縣蘇門。此處山水清幽,歷來為君子高隱之地。晉之孫登、嵇康,宋之邵雍,元之姚樞、許衡等人均曾隱居于此。孫奇逢認(rèn)為,“蘇門山水佳勝,可堪終隱”。后友人馬光輝以輝縣夏峰村田廬相贈,孫奇逢率子弟耕讀于此,遂“以燕人而成豫籍”,直至去世。

張縉彥

(1599~1670)

順治三年二月,張縉彥見復(fù)明無望,“赴招撫江南大學(xué)士洪承疇軍前納款,承疇具疏乞敕部錄用”。清廷以張縉彥在江南大定后“逡巡來歸”,不予錄用。至順治十年,張縉彥方被清廷起用為山東右布政使,后以“不避怨勞,實心任事”,歷升浙江左布政使、工部右侍郎。順治十七年二月,清廷甄別三品以上官員,張縉彥因“在都辦事平常,且耽情詩酒,好廣交游,沽名取悅,殊失大臣靖共之誼”,被降補“為江南按察使司僉事分巡徽寧道”。順治朝后期,南北黨爭激烈。

本文出處:《清史論叢·第37輯》,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9年7月版。

順治十七年六月,左都御史魏裔介疏劾北黨大學(xué)士劉正宗,詞及張縉彥,稱其為劉正宗莫逆之友,且“序正宗之詩曰‘將明之才’,其詭譎尤不可解”。八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蕭震亦疏劾張縉彥,稱其“守藩浙江,刻有《無聲戲二集》一書,詭稱為‘不死英雄’,以煽惑人心。入為工部侍郎,又復(fù)包藏禍心,交結(jié)黨類”。十一月,清廷會審后認(rèn)為,張縉彥“巧辭欺飾,實有詭譎之意、叵測之心”,“以詭譎言詞作為詩序,煽惑人心,情罪重大”,“應(yīng)立斬”。順治帝命“從寬免死,著革職,追奪誥命,籍沒家產(chǎn),流徙寧古塔地方”。康熙九年十月,張縉彥在流徙十年后,終老于寧古塔外方庵。

早在明崇禎年間,孫奇逢即以孝行、節(jié)義與理學(xué)聞名京畿。作為“真孝真廉,有體有用”的“地方人才”,孫奇逢曾多次被舉薦征召,但他均堅辭不赴。順治二年三月,“國子監(jiān)祭酒薛所蘊以讓賢薦”,孫奇逢亦堅辭不就。薛所蘊(1600~1667),字子展,號行塢、桴庵,河南孟縣人。明崇禎元年進士,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降清后累官禮部左侍郎。孫奇逢為其祖門生,兩人有世好之誼。薛所蘊在孫奇逢南遷之際,曾于“共城、林慮兩山中,各為廬舍待” 。二人一直是通過書信或子弟過視相交,直到順治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才初次相見。

孫奇逢稱,“晤少宗伯薛行塢。十載神交,一日謀面。行塢自謂‘向切私淑,禮意殷殷’。居然塵外之交”。順治七年,孫奇逢南遷輝縣后,方與豫北地方士人產(chǎn)生直接交往。他曾多次過訪新鄉(xiāng)諸友。張縉彥順治三年降清,順治十年起用,其間多里居新鄉(xiāng),且與薛所蘊、王鐸等貳臣過從甚密。就筆者目及史料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孫奇逢與張縉彥相見的文獻記載,但二人在清初的確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

順治十一年五月,孫奇逢過訪山東友人。他在給時任山東右布政使張縉彥的信中說:“入魯郊,無地?zé)o人不沐浴德化,蓬玄先生述政教更詳。尹彥明嘗問于伊川如何是道,伊川曰‘行處是先生真能行道者也。學(xué)者存心,利濟便是行道。’念庵謂‘活得千人命,安心不向世外走。’先生惠施齊魯,能令齊魯大夫相觀而善惠施小民,先生之明德遠矣。人謂如是道人儒而禪者也,弟謂如是道人以德行仁,儒亦如是而已矣。” 孫奇逢入魯觀政,對張縉彥出世行道、治民有方是比較贊賞的。

順治十三年,張縉彥任浙江左布政使時,孫奇逢曾致信請其為茅元儀遺屬一伸援手,以解其困。其《與張方伯坦公》云:“自壬辰歲夏,蘇孺人送其女北來,與其仆姚文煒約明年來視,以便圖歸。今五年矣,杳無音耗。主母屢有諭帖,總?cè)糌杪劇4朔智f產(chǎn),茅總?cè)肿妩h姻戚,公議立單,府縣批照:‘嫁女養(yǎng)孀。’弟辭其嫁女之半,留一半為養(yǎng)孀之資。今一出門,仆利其有,悍然不顧主母之命,終置孺人于何地乎?蘇孺人忍死為總?cè)至⒐?jié),此田不存,何以終老?聞茅公子寄居其岳家,少年想亦不能作主。蘇氏一呈,并原冊,乞仁臺付本縣一查,催令文煒來迎主母,或亦仁人君子所不忍膜外置之也。”

順治十六年十月,孫奇逢稱,“予山居病廢,先生

(張縉彥)

張縉彥在山東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任內(nèi),曾為孫奇逢刊刻《游譜》《答問》等著述,此外,他還移書力勸孫奇逢出修《河南通志》。孫奇逢自撰《歲寒居年譜》記當(dāng)局聘修《河南通志》一事云:“河南巡撫賈公漢復(fù)聘修《河南通志》。郡縣致?lián)彳娭狻S枰岳喜〔荒苋纹涫罗o。方伯桑公蕓、巡憲沈公荃,各致其相招云云。” 在《日譜》中,孫奇逢詳細記載了此事。

順治十六年六月初一日,其《報趙令君》云:“承示桑老公祖,以纂修通志見托。若以治弟為有學(xué)有識之人,故相屬以不朽之事,甚盛意也。但治弟暗昧空疏,于此事既非其長,兼之聾瞆衰遲,心思散亂,曷敢冒昧以承,桑老公祖持世之心,經(jīng)事之力,正是此道宗盟。治弟執(zhí)鞭有心,佐籌無力,自諒此非誑語也。幸老父母婉為之辭。古人薄感恩而重知己,今日桑老公祖下詢之誼,治弟自知甚明,非甘自外也。敢佑腹心,預(yù)告左右。”

二十三日,其《報輝令》云:“恭承撫臺老公祖惠己及門,既無坐受于家之禮,而病未脫體,又不能展叩階求見之忱。坐是躊躇,益深局蹐。所委《通志》事,未見來文,無所據(jù)以為辭,敬拜還花幣,唯老父母為致之,不次。”?

二十四日,其《簡王蓼航》稱,“撫軍至輝,儼然花幣辱臨,以纂修《通志》相屬,其意甚善。弟衰朽,既不能應(yīng)其聘,不可不一往見,以答其誼。無奈連日痢轉(zhuǎn)甚,前之不能見按居時,猶無病,今病矣,益艱于見撫君。先后定當(dāng)相會,倘語次及之,望為弟婉辭,及不能趨謁之狀,懇懇不盡”。

二十五日,孫奇逢稱“客有謂:‘今日之《通志》,他日之信史,所關(guān)非細,先生何辭之堅也?’予曰:‘論事易,而任事難。此事非才、識、膽兼?zhèn)湔撸荒軇僖病QΨ缴揭淮逭撸粤畲认从兄菊闶 锻ㄖ尽罚瑲v十年,七謄稿,猶得同人贊助。事甫竣,還滋遺且濫之懼。仆識暗、才短、膽薄,既乏任事之具,況年逼八旬,思慮昏眩,冒昧承任,事心茍且。此何等事也?而可以茍且塞責(zé)。情面難破,好惡易徇,一為清議所短,必招鬼神所罰,凜乎可懼。予固熟籌之矣’”。

孫奇逢后來說:“會修中州通志,中丞以予為托,予慮不勝任辭之至再”,張縉彥言:“先生則移書教予,曰:‘此系河洛淵源,辭何為也?’”孫奇逢回復(fù)稱:“予烏乎無辭?昔薛方山修浙通志,七年始成。孫文忠修高陽志,亦十余年始出以示人。二子者,其文章識力為何如也,知予識暗力薄,衰老不文,辭固其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六月份的日譜中,孫奇逢詳細記述了與諸人關(guān)于堅辭修志的過程,而對與張縉彥的書信往來并未提及,此中似別有意蘊。流徙寧古塔之際,張縉彥對孫奇逢念念不忘,曾與好友講論孫奇逢事跡。其友方拱乾記其事云:“徵君名奇逢,容城老孝廉,避地蘇門山,與坦公鄰,并直指陳君曾物色薊州李進士欲聞于朝,因坦公悉徵君,乃并薦云。”

也就是說,張縉彥曾向順天巡按御史陳棐舉薦孫奇逢,陳遂“以山林隱逸薦” 之于清廷。方拱乾詩云:“幾年魂夢說徵君,避地今聞柘影分。三聘無車容束帛,百泉有鶴守遺文。妻兒敗囷躬耕粟,弟子荒岡餓骨墳。落落河汾關(guān)底事,飄風(fēng)只羨在山云。”“薦剡曾同李進士,薊門人尚說公車。母存代婦親供爨,兒長耕田罷讀書。終日麻衣何處淚?偶然茅屋匪常居。名高節(jié)苦身無恙,轉(zhuǎn)笑西山蕨不如。” 從上面兩首詩中,亦能略窺張縉彥與孫奇逢的交往與情誼。

孫奇逢交往原因分析

(一)君子人格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品格,孫奇逢晚年尤重君子之道。衛(wèi)地“俗本仁厚,素稱君子之鄉(xiāng)”。順治七年,孫奇逢遷居輝縣夏峰,入衛(wèi)地,識衛(wèi)人,對春秋衛(wèi)大夫蘧伯玉尤為景仰,贊譽有加,認(rèn)為其具有寡過自省、出處有道等君子品格,自稱“吾平生不能不服膺蘧伯玉”。孫奇逢晚年潛心研《易》,對其中蘊含的君子品格獨有心得,認(rèn)為“孔子教人學(xué)易,都只是要將爻象實理,反正自己身上受用。如釋系于包桑,便要君子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釋先號后笑,便要君子出處語默,如金如蘭;如釋天佑吉利,便要君子履信思順,又以尚賢;如釋勞謙有終,便要君子德盛禮恭,不伐不得”。

孫奇逢認(rèn)為君子還應(yīng)具有以下特質(zhì):一是君子樂天知命。他認(rèn)為,“命者,天道流行之命。君子知命而不可違,故富貴貧賤、患難死生,惟其所值,有順受而已。樂天便是知命,知命便能樂天”。《中庸》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孫奇逢稱此為“人生最安樂之事”。二是君子自強不息。《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孫奇逢認(rèn)為,“一有息,便與天不相似。故其言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又曰‘好古敏以求之’。此憤之所由發(fā)也。時習(xí)而悅,好古有獲,即樂矣。樂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何知老之將至。子之為子,如斯而已矣”。君子好學(xué),所謂孔顏樂處,正在好學(xué)而已。三是君子坦蕩蕩。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孫奇逢認(rèn)為,“世間有一等最受享人,君子坦蕩蕩。有一種最受苦人,小人長戚戚。君子何以坦蕩蕩也,致中和而已矣。中和之極,所謂仁義禮智根于心,睟面盎背,四體不言而喻。小人何以長戚戚也,不中和而已矣。不中和之極,所謂牿之反復(fù),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凜乎可畏哉!” 君子仁義之德涵養(yǎng)于內(nèi),溫厚之態(tài)生發(fā)于外,四體充盈德性光輝。所謂“睟面盎背”,正是君子氣象。

孫奇逢最重君子儒。他說,“儒之純,肇自孔子”,“純?nèi)逯Φ略诎偈馈薄!熬尤澹逵屑冋咭病P∪艘嘣蝗澹^其規(guī)模狹隘,非人而小人也。腐儒少霸氣,然霸又足以傷醇。禪儒足以銷霸氣,而禪又足以蝕真。有一利,伏有一害。如皆古圣人,獨孔子太和元氣而集大成,均為名儒而醇乎其醇。如所稱君子儒者,元公、明道而下,數(shù)人而已。” 孫奇逢不輕以君子儒許人,亦見君子儒修習(xí)之難與品格之高。

孫奇逢的君子觀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而明清鼎革之際的人生體驗又使其獨具特色。他認(rèn)為,欲為君子,需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畏天命順天道。孫奇逢說:“君子所以為君子,只是畏天命;小人所以為小人,只是不知天命。” 孫奇逢認(rèn)為君子不輕生輕死,“長生不足羨。輕生望死,桎梏而死,則失所以謹(jǐn)身矣”,“長生必流于玄,輕生必流于俠,君子均無取焉,謹(jǐn)身以俟命而已矣”。在孫奇逢看來,“君子無須臾離道之時,才能于天命之性渾成無間”,“故君子順天道以治其身”。天道即天理。君子還要處理好天理人欲的關(guān)系。孫奇逢認(rèn)為,“君子、小人之分,惟在順理與從欲而已。順理則安,從欲則危。順理則憂勤惕厲,不安乃安也;從欲則逸情縱意,安乃不安也。學(xué)者須要天理人欲之間見得分明,一毫相雜,則理終不能順,而欲終不能不從矣”。天道、天理體現(xiàn)在人身上就是性。孫奇逢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心生色,睟面盎背,獨此是人生真樂。君子王天下而不與,舜禹有天下而不與,都是憑這一點受用。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復(fù)性”,須有“浮云富貴之懷”,方能復(fù)性,成學(xué)問,成君子。

二是寡過知非。孫奇逢認(rèn)為,蘧伯玉“‘欲寡其過而未能’,只此便是千圣要訣”。他指出,“學(xué)問一事,不必求有功,只求寡過。孫奇逢認(rèn)為,“寡過于事上猶易,而寡過于意中實難”,須“懷希圣之思,立見性之志”,行真切之功,“日宜三復(fù)” ,“過則改,而善則遷,不患不為善人君子。”順治十六年除夕,孫奇逢訓(xùn)誡諸子說:“學(xué)問要看臘月三十日。蓋是日為一歲之終。一歲所為,或有愧無愧,各宜細加考問。行事無愧者,為君子,為善人。欺慊半焉者,利善之間者也。有欺而無慊,人斯下矣。”

三是暗修以淡聲聞。孫奇逢說:“君子純?nèi)跆煺撸l敢冒昧承當(dāng)?”“故君子只戒慎恐懼于不睹不聞而已矣”,“直至無聲無臭至矣”。孫奇逢認(rèn)為君子重在潛習(xí)暗修。他說:“從來謂潛與見為兩局,暗與章為二境。愚謂君子潛固潛,即見也,仍不離潛之體,總歸于潛而已矣;君子暗固暗,即章也,仍不離暗之用,總歸于暗而已矣。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潛與暗之謂也。”孫奇逢訂《續(xù)家規(guī)十八則》,其中兩則為“暗修以淡聲聞”,“好古以擇趨避”。他解釋說:“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趨避不審,不學(xué)無術(shù)耳。暗修好古,君子日用所從事者,端在于斯。”孫奇逢稱,“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有此一恥,則忠信進德,修辭立誠,自不至犯鬼神之忌。暗的不止分君子小人,而降祥降殃,天命實式臨之。可畏哉!可畏哉!”在孫奇逢看來,只有學(xué)以為己,不務(wù)虛名,實修實做,方可為君子。

四是謹(jǐn)言慎行。孫奇逢認(rèn)為,君子言行不可不慎,并以史為鑒,告誡君子躬行謹(jǐn)行,“士君子當(dāng)末流之會,謹(jǐn)躬率物,居潛用晦,深味乎其默足容之旨,庶幾寡過,焚坑之慘,兆于橫議;黨錮之禍,成于標(biāo)榜。古來名士,至于不能自全之地,托身于酒,托身于癡,以求免于猜忍多忌之際,而猶不可得,此心亦苦矣哉,起羞興戎,口舌為烈甚矣,言不可不慎也”。同時,勸說君子自律慎行,“士未以清節(jié)著稱,猶可隨俗俯仰”,“至素行皎然者,斷不可茍于榮祿,偷取一時,如漢之唐林、唐尊,俱以法履著名于成帝之世,號為二唐。比楚二龔(龔勝、龔舍),后皆仕莽,前修云何?左思曰‘二唐潔己,乃點乃污。’豈獨莽能污人哉?士君子不可不嚴(yán)自律也”。孫奇逢以遺民之身,能夠在清初嚴(yán)酷的政治環(huán)境中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正是其始終恪守君子之道的結(jié)果。

孫奇逢晚年效法先賢蘧伯玉,“恥獨為君子”,“日思所以報答天地之德、祖考之恩,唯有勸人為善一事。與子言孝,與臣言忠,即素不相聞之人,有過訪而見問者,無不披衷相告,自矢勿斯。愛我者,謂交不可濫,心感而志之。然有人來過而問者,又不忍不告也。易之道,扶陽抑陰,化小人為君子,民吾同胞,物吾與。此九十歲老人之婆心也”。孫奇逢“于困厄險阻、造次顛沛之中,非道不言,非禮不行,處坎心亨,龍德而隱。自公卿、大夫、士,下至傭夫、走卒、婦孺之流,暫而片語相接,久或終歲相從,皆煦之以春風(fēng),昭之以白日。淺深高下,如量而予,人人有以解其癥結(jié)而獲其本心,一歸之于為善”。他不僅自己愿為君子,還希望天下人皆為君子,立己達人,實有古君子風(fēng)范。

(二)極重友道

孫奇逢一生“以友朋為性命”,自稱“余自十八歲赴公車,便以親師取友為事”,晚年更是多次說:“仆平生以友朋為性命”;“仆平生無他嗜好,五十年來以友朋為性命”;“仆平生以友朋為性命,今近八十矣,離友朋之樂,無樂也”;“仆平生無他嗜好,獨以友朋為性命”。

孫奇逢對儒門友道體悟頗深,認(rèn)為“‘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嘗言之矣。蓋一身之成敗得失,舉而付之于友,故不得不嚴(yán)其人。然直諒不合人親,多聞易形人短,其人固未數(shù)數(shù)見之,而我不能急與之合,其咎又不在人,而在我矣”。孔孟之時,“以一身為天下,以一日為萬世,則固有大者存也。在當(dāng)日,不覺其所關(guān)于天下萬世者何在,在天下萬世后自覺之。總之,有見于性分之大,原不隔天下萬世于一膜之外。能以其學(xué)于己者而誨于人,師友之興從此始。千余年而有濂洛,師友之道一光矣。又?jǐn)?shù)百年而有陽明,及門之盛,幾數(shù)千人,且多賢者,師友之道又一光矣。此固當(dāng)日孔孟之不厭不倦者,所以貽留于天下萬世者耳!”

對于友道的重要性,孫奇逢指出,“道德有于身,須借師友,所以師等君親友,為五倫之一”,“學(xué)人自立甚難,因無麗澤之益,非謂友盡乏直諒也”,“修身之士,必借良師友”,若“生無師友,則一愚人之身而已矣”,“若非真實師友,鮮不蹈半途歧路之嗟。吾夫子所以言以友輔仁,元公所以言長無師友則愚。今人不知師友所關(guān)重大,總由不求自己學(xué)問進益耳”。

孫奇逢認(rèn)為,友朋相交,特別是對師友而言,須以道義為準(zhǔn)則。他說:“師云友云,為其以道義相切劘也。離道義無師友之事,離道義無師友之言。師友因?qū)W而立名,學(xué)因師友而成德。不知學(xué),惡知師友。”孫奇逢在《范箕生箋古人交》序中稱:“余讀古人交,未嘗不掩卷嘆息,而重有感于今之交也。權(quán)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甚有肝膽與共,死生相期,而意忤言觭,兇終隙末。真有如昌黎所云‘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轉(zhuǎn)眼若不相識,且擠之而下石焉者!’”。

有鑒于此,孫奇逢提出,朋友當(dāng)以義合,“同氣則求,同求則義,同義則久”。他指出,朋友是五倫之一,友道關(guān)乎五倫,“蓋君子敦篤乎君父之大,而既翕好合,一身全備之,方能出而問天下士。親見其人之可交也,然后通名姓、具拜問、告祖父,而締盟好。屬之以人倫之重,而托以終身之業(yè)。故不明于五倫,而欲善一倫,未見其能安也。不明于友道之關(guān)五倫,而欲以敦友倫,未見其盡善也”。

“以友朋為樂”,孫奇逢視為人生三樂之一,自謂“老夫生平無他嗜好,少年以俱存無故為樂,壯年以兄弟友朋為樂,老來以兒孫師弟為樂。此三樂者,真無窮極也。人人有此受享,人人不能受享”。“離友朋之樂,無樂也。有朋則山可樂水可樂,即無山無水亦可樂。然我之所謂朋者,固非泛泛,須一種有識趣人,能起予,匡之不逮。然未可輕得也。”

康熙十四年正月,孫奇逢與“同人常過我兼山堂者,聯(lián)為十人社。陽武三:趙錦帆、盧禹鼎、張含睿;新鄉(xiāng)四:劉一六、郭公望、任聯(lián)璧、周顯成;汲縣二:蘇寰中、李范林,合之大隱而十”。他論友朋之益,曰:“楊晉庵謂兩炭相燃,其焰自發(fā)。各孤一處,焰立熄矣。夫子雖不慍于人不知,而朋來自遠,樂多賢友,意可知已”,“炭愈多,而光愈烈,不問可知”。

與匿跡山林離群索居的一般遺民不同,孫奇逢交游極為廣泛。友人曾問孫奇逢:“先生五十余年老賢書,仕進之心,夢想不到,何不向深山窮谷避跡息影、鹿游石居?而尚寄托風(fēng)塵之內(nèi),幽士為與,通人不拒,此于遁世之旨何如?”孫奇逢說:“子之愛我也至矣。昔人結(jié)木巢樓、塞戶竇伏、資身賣卜,傭工灌園,甚至為卒市門毀形易面。予高其誼,憐其情,然非予心之所樂也。”其樂者為何?孫奇逢云:“余少秉癡心,以友朋為性命,老更婆心,謂滿街皆圣人,故于人之貧賤賢愚,凡有意于我而惠然肯來者,則不諄復(fù)而告語之,至于通人,尤是賢者,所當(dāng)盡力,渠果肯來虛心,我輩何妨實心幫助,寬一分,民受一分之賜。安樂窩中叟是予師也。”

(三)存續(xù)道統(tǒng)

當(dāng)明清鼎革之際,明遺民產(chǎn)生了“以夷滅夏”的強烈文化危機感。在此民族文化絕續(xù)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孫奇逢等“有志之士,以興起斯文為己任” ,隱居授徒,著述明道,“繼絕學(xué)為世用”。孫奇逢認(rèn)為,“人生第一要務(wù),莫要于明學(xué)。學(xué)之不明,則君子少而庸人多。世之治也,與誰共理?天下未有無真儒而能有名世者。故學(xué)也者,興賢致理之要術(shù)也。有一分學(xué)問,方做得一分事業(yè)。有十分學(xué)問,方做得十分事業(yè)。由求必不能為顏曾,蕭曹必不能為儼呂。天德王道,總之在學(xué)術(shù)上取齊”。

時人稱孫奇逢,“際貞元絕續(xù)之時,明大道于方來,佐圣治于在下,有若天心啟牖之一人,以維持一線之緒者”,雖“遭逢不偶,不能行道于當(dāng)世,爰欲傳道于來茲”。孫奇逢在《復(fù)崔承一書》中稱,“自江村沒后,知己寥寥,孤力肩承此不絕之一線,三十余年顛蹶困憊者屢矣”。孤力肩承,實以難得其人。后識張沐、湯斌二子,孫奇逢寄予厚望。在與湯斌書中稱,“師友道久衰,江村不可作。策以燈燭光,空山自寂寞。舉世如雞群,子也云中鶴。道行待其人,乃身欣有托”。康熙八年二月初六日,孫奇逢《復(fù)湯孔伯》云:“仆四十年孤力獨承之擔(dān),一旦得其人焉付之,此身輕快何言?然仆身輕了一分,未免為知己重了一分也。”其殷殷傳道之情,可謂溢于言表。

清初遺民致力于存續(xù)儒家道統(tǒng),而復(fù)興民族文化尚須借助強有力之推動者。孫奇逢稱,“崔文敏有言曰:‘元有三儒,耶律晉卿之諫殺,許平仲之興學(xué),劉靜修之不仕。三公固各有得也。’予私謂為靜修猶易,為晉卿、平仲難”。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竊思真儒名世,代不乏人。遠不具論,宋元之際,道在許子。當(dāng)年與靜修同征,過容城商進止。靜修曰:‘公不出,則道不行。某亦出,則道不尊。’二子固各有所處也。”

在孫奇逢看來,宋元之際理學(xué)名儒的出處,事關(guān)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前途命運。許衡出仕可以光大中原傳統(tǒng)文化,即“道行”;劉因隱居意在維護儒家道統(tǒng)尊嚴(yán),即“道尊”。二者相較,為“道尊”易,為“道行”難。因此,他認(rèn)為不宜對出為尊官的姚樞、許衡過分苛求,因“其為尊官也,方可以行道救民”。孫奇逢論宋元之際,正所以見明清之際。他以遺民之身興學(xué)傳道,自覺如元之劉因出則道不尊,因而將道行的期望寄托于出仕清朝的理學(xué)官僚身上,稱“今日正望老父母勉圖其所難耳”,“先生今日固為其難矣。維持世運,鼓舞來學(xué)”。

康熙六年以后,孫奇逢敏銳地覺察到,時勢變化對理學(xué)發(fā)展變得越來越有利。他在致友人信中說:“聞廟堂諸老深心學(xué)問,不減姚許當(dāng)年”,“邇來宰相而下,談學(xué)者不乏人,此亦氣運然耳”。至康熙十三年五月,孫奇逢稱,“今天子宰相,皆有好學(xué)之意”,若“以二三君子,啟沃于其間,則學(xué)之典也,在指顧間矣” 。孫奇逢希望借助于身居高位的理學(xué)官僚來“正君心”,實現(xiàn)清朝政權(quán)的儒學(xué)化,推動以儒家傳統(tǒng)模式重建中國社會秩序。

結(jié)語

除張縉彥外,孫奇逢與錢謙益、龔鼎孳、王永吉、吳偉業(yè)、劉正宗、戴明說、劉馀佑、孫承澤、薛所蘊、柳寅東、張鳳翔等清初貳臣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往,但并未明言對其大節(jié)的具體看法。孫奇逢所撰《理學(xué)宗傳》,序列歷代大儒,獨遺宋之吳澄。孫奇逢認(rèn)為,“吳草廬謂諸葛孔明為行不著習(xí)不察之人。余謂孔明舍孫曹而事昭烈,著莫著于此,察莫察于此。草廬以宋孝廉而事元,恐亦不免為不著不察”。

由此來看,他對貳臣忠義名節(jié)的態(tài)度亦是不言自明。入清后,孫奇逢曾自稱,“五十余年老賢書,未嘗就一官,跡似于隱,然實非隱也”,“樹遁世之藩籬,差慰藏拙之門戶”,“長為逸民,高蹈不出”。正是這種特殊的身份與處世方式,使其能夠站在傳承光大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高度,用包容和積極的心態(tài)與貳臣交往,以自己的遁世而道尊,寄托對道行的期盼。

清人稱,孫奇逢“辟室蘇門,為講學(xué)名山之計”,“而圣道自此明,絕學(xué)自此續(xù),周程張朱而后,以一身膺理學(xué)之宗”。“先生之教沛然大行,達于朝而上為道揆,施于野而下為善俗。”“我朝圣教昌明,先生講學(xué)之功,默有以助之也。” 孫奇逢對清初的社會文化認(rèn)同和歷史發(fā)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37輯》,原標(biāo)題為“遺民與貳臣:孫奇逢和張縉彥的交往”,由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

作者丨張佐良

摘編丨吳鑫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薛京寧

 
關(guān)鍵詞: 君子 貳臣 遺民 順治 師友
(文/小編)
免責(zé)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發(fā)布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dān)相應(yīng)責(zé)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16 - 2025 - 企資網(wǎng) 4890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58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guān)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在線QQ: 303377504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客服001 客服002 客服003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9:00 - 18:00

反饋

用戶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 国产 路线1路线2路线 |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 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操 | a高清免费毛片久久 | 亚洲视频免 |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性色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色黄大片在线视频 | 亚洲十欧美十日韩十国产 |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四虎4hutv永久地址公告 | 日韩欧美 在线播放 | 激情欧美 | 日韩www|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影院 | 欧美日韩小视频 | 神马九九 | 久久 在线播放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 美女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黄片毛片 | 午夜国产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过程在线 | 久久精品是免费100 久久精品首页 | 四虎精品影视 | 国产毛片一级国语版 | 精品xxxxxbbbb欧美中文 | 国产性生活视频 |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 www.色婷婷| 天天色天天射天天操 | a男人天堂| 天天操2021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久草在线视频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女人爽宅 |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 日本成a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