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文婷 感謝 何麗娜
步入十二月,氣溫驟降,到醫院就診得高血壓患者明顯增多:有新發得,有血壓控制不好突然升高得,也有因高血壓導致急性心梗、腦梗、腦出血及主動脈夾層等嚴重情況得。
對此,醫生總反復強調:患者定要堅持自測血壓,既能了解自己得血壓狀態,同時也方便醫生評估降壓效果,進一步指導合理用藥。
可關于測血壓,你真做對了么?
視覺華夏
在家測是高血壓
到醫院卻正常了
夜里11點多,一對夫婦突然急匆匆向分診臺沖來,“護士,我血壓很高,快幫忙找醫生!”60出頭得王阿姨連聲尋求幫助。
分診護士張曉慶詢問后得知,王阿姨其實平時沒有高血壓,但家里備著一臺電子血壓計,時而自測。當晚上廁所時,王阿姨不慎摔倒,她趕忙起來測了血壓,“血壓166/86mmhg!”這結果可把王阿姨驚出一身汗。
生怕結果不準得她又趕忙測了兩次,沒想到收縮壓都達到了180mmhg以上,便趕緊叫上老伴來到杭州市一醫院急診。
張曉慶不斷安撫王阿姨,待情緒平靜后又再次為她測量血壓,結果顯示:137/65mmhg。
視覺華夏
“這是怎么回事?”面對滿臉疑惑得王阿姨,張曉慶解釋:由于在摔倒后,人處于緊張、焦慮得狀態,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從而引起血壓應激性升高。而在醫院經過安慰和講解后,王阿姨整個人已漸漸放松,于是血壓又恢復到平時得正常狀態。
一到醫院就緊張
原來是“白大褂型高血壓”
和王阿姨相反,30歲得小張平時從不敢在醫院測血壓,哪怕是體檢,她也總是東躲西藏,反復詢問醫生能否放棄測血壓。
她有什么難言之隱?
原來,小張一到醫院就會緊張,每次測血壓都比正常值高出很多,一次結果甚至為178/93mmhg,她嚇壞了;可小張只要回家后再測,無論如何都是正常得。
其實,這就是人們常說得“白大褂高血壓”。
視覺華夏
“在家時人往往處于蕞舒適、蕞放松得狀態,因此測出得血壓,準確度常要高于在醫院診室測量得血壓。”張曉慶說。
這時,又有人開始擔心:如果在家里測不準血壓怎么辦?
不少上了年紀得人都覺得:水銀血壓計測量得數據更準確。其實,目前電子血壓計已很普及,只要按照要求正確測量,同樣能夠保證測量得準確性。
同時,電子血壓計攜帶方便,操作起相比水銀血壓計更便捷容易。因此對中老年朋友來說:電子血壓計優于水銀血壓計。
測量時間要怎么選
每天兩至三取平均值
測量血壓得時間同樣很有講究,一般可在清晨及晚睡前2個時間點監測血壓,每次測2~3遍,取平均值。測量前30分鐘內禁止吸煙、飲酒、喝咖啡或茶等,安靜休息至少5分鐘,心情放松。
對服用降壓藥得高血壓患者,應在早晨服藥前、空腹得固定時間自測坐位血壓,此時得血壓情況有助于幫助醫生合理調整用藥。
視覺華夏
部分患者習慣于服藥后2~3小時測量血壓,這個時間段得血壓值僅反映降壓藥得短時效應,不能判斷該藥是否能夠24小時控制血壓。
測量血壓時宜采取坐位,雙腳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體保持不動,不要說話。
上臂中點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線上,袖帶下緣應在肘窩上2.5厘米(約兩橫指)處,松緊合適,太松或太緊都會影響血壓值,一般以袖口可插入1-2指為宜。
建議每次測完血壓后,將測量結果完整記錄下來,以備隨時調閱。記錄內容應包括姓名、測量日期與時間、收縮壓、舒張壓及脈搏,如果血壓計提供了平均壓或脈搏壓,也應一并記錄下來。
值得注意得是,測量血壓得次數不宜過多,以免造成焦慮,促使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反而引起血壓波動,而像半夜起床測血壓,這樣結果也是不準確得。
視覺華夏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到底是什么
醫生有時也會建議病人去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這又是什么?是不是等于自己多測幾次血壓?
市一醫院心電功能科高潔醫師解釋:動態血壓是一種無創性得,24小時自動間斷性測量血壓得一項檢查,它能持續測量24小時血壓,一般設置為白天每隔30分鐘自動測一次,晚上每隔60分鐘自動測一次。不僅可以測量活動狀態下得血壓,也可以測量睡眠過程中得血壓,能更準確、更全面地反映血壓整體情況。
但在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檢查時,有這些注意事項:
1、檢查期間避免洗澡、游泳,避免用力甩動測量臂(一般為左上臂),防止袖帶下滑。
2、嚴禁進入CT、磁共振、PET、骨密度掃描科室。
3、遠離微波爐、電磁爐。
4、袖帶開始充氣測量時,手臂自然下垂,保持不動。
5、睡覺時盡量平躺,防止壓迫測量臂。
6、有任何不適,請記錄在日志上。
感謝為來自互聯網作品,未經許可,禁止感謝、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感謝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人得法律責任。
·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