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歡經典名著這噱頭,畢竟定語加得越多,越容易誤導人。“好作品”這說法,比“名著”聽著讓人踏實。
但哪怕只從效率角度來說:的確是直接讀名著,要相對合算些。
這里有個前提:流行讀物,一定也有質量好的,甚至好過許多所謂名著。
許多名著,最初本也是流行讀物——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本來也都是連載小說,不妨礙成為如今的名著。
但流行讀物到經典,會經歷個篩選過程:
與《基督山伯爵》、《駱駝祥子》同時代的連載小說很多,最后留下來成為名著的,也就寥寥幾部。
所謂名著,大多經歷過了時間淘洗篩選。好作品并不一定留得下來——比如卡夫卡生前要哥們布羅德把他的小說給銷了,布羅德留下來了,很難想象歷史上有多少好東西沒那么好的運氣,被銷了——但留得下來的,大多是好東西。
好些位會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未必,每個時代都有無數垃圾作品,只是留不下去了而已。
跑題了。
大概,直接讀名著,能免去篩選過程,效率高得多。
效率問題,還涉及篇幅。
許多人一想到名著,覺得是大部頭,望而卻步;但很容易忘記:以往的著作,也許敘述節奏慢,但也言簡意賅得多。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大家都讀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清雋秀雅,84個字而已。
包括我們熟知的四大名著:
《脂硯齋紅樓夢》大概六十萬字出頭。《西游記》和《三國演義》,以及《金圣嘆評點水滸》,都還不到六十萬。這還是經典作品里偏長的了。《東坡志林》十三四萬字而已,很快就能讀完。
口味問題。
19世紀,法國有位叫丹納的學者說,他剛接觸古希臘藝術時,覺得太簡易清淡,不夠勁;但久而久之,覺得那玩意清澈見底,又雋永有味。
托爾斯泰也有類似看法,說古希臘作品如泉水,有陽光,有沙子,但天然純粹。
讀經典有點像喝純水,剛開始喝,覺得沒流行讀物那么興奮刺激;但喝慣了,就會覺得挺好。
流行讀物更悅目更刺激更有當下感,這是自然的:阿根廷大文豪博爾赫斯平時自己寫東西旁征博引一本正經,私下里讀地攤小說有癮;但不妨礙他各色經典背得爛熟。
這里還有一點……
金克木先生和哈羅德·布魯姆,都表達過一個類似的意思,我瞎總結下:
這世上有些書,我瞎編個詞,是所謂原初讀本。
相對應的,是擴散讀本。
比如,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是經典,但這小說靈感來源是《李爾王》;后來黑澤明的《亂》也有靈感源自李爾王,《蜘蛛巢城》來自《麥克白》。
這就跟《滿城盡帶黃金甲》仿《雷雨》,《夜宴》仿《哈姆雷特》似的。
那如果有一定的時間,是該看《高老頭》和《亂》,還是直接看源頭的《李爾王》呢?
顯然是后者劃算一點。
許多的名著,就是原初讀本。
不敢說一本頂十本吧,但的確有“讀了這個,以后許多其他的,都可舉一反三”的效果。
如開頭所述,流行讀物里一定有好東西,一定也有能流傳后世的經典。
但在人生有限的時間里,讀經典是個效率上更劃算的事兒。
以及,說到效率,順便聊聊看書快的方式。
愛讀書的人是讀書取樂,翻來覆去讀的,但當然也有需要趕緊讀完一本書好趕下一本的,那,不妨試試這樣:
——先讀序言或后記。
大凡好書,作者或譯者都有心得,發之于序或后記,便是最好的導讀。提綱挈領,洞悉就里。
遠勝過其他管中窺豹的噱頭評論或廣告詞。
——論述性的文本,看每個章節的開頭與結尾,中間各段落看頭兩句話:是所謂觀其大略。
大凡寫得靠譜、結構清晰的書,大多會在章節開頭說論點,結尾做總結;中間段落,主要是論證與列舉。有興趣且從事此專業的諸位,自然可以細看論證過程,但如果只是想汲取大致觀點“我不質疑你的過程,只想先看看結論”,這是最有效率的法子。
——書的開頭,寧可讀慢些,之后才快得起來。
小說的人物關系、學術書的組織邏輯與專業術語、隨記的濃縮精華,大多在書的開頭部分。
開頭讀順了,讀通了,之后讀起來自然舒暢。
開頭如果圖快草草吞咽,之后就會開始吃夾生飯,樂趣與欲望全無。
——讀一本書的過程中,試著把這本書自己理解的內容,最好是口頭,轉述給親友聽。
寫過論文,而且答辯過的諸位都明白的:您被迫收集大量信息、反復研讀、最后理出框架、自己寫完后,這些東西也就記住了。
為什么口述尤其有用?
因為寫作畢竟是書面語,可能您一路書面語概括下來,都不過腦;許多人寫完論文之后一兩年回頭看,都覺得認不出自己寫的東西了。
口述則得將那些話語,轉化為日常語言。轉化的過程中,你也就理解并記住了。
這也有利于拆解消化已讀下來的文本,并進一步吃透接下來的文本。
實際上,將上面兩步結合,即,吃透一本書的開頭基礎部分,并習慣消化并轉述這本書,思維邏輯就會不自覺地跟上了作者,懂得以他的邏輯和角度來思考。
之后繼續讀下去,甚至會有“我大概感覺到作者會怎么寫了→看果然如此→這邏輯很順嘛!→我完全理解這個作者和這本書了!”
舉一反三。
于是能越讀越快,順流而下一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