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了2021年半年報,凈利潤僅恢復至2017年,遠不及2018/2019年,從業績來看,這是一份差強人意的半年報。從股價來看,今年跌幅達24%至45元/股,跌破高瓴資本2019年參與格力電器定增時的發行價格。值得注意的是,當年超400億元的交易對價,高瓴資本通過向7家銀行貸款了超200億元?!敖桦u雖能生蛋”但需要支付高額利息。即使格力電器已3輪高額分紅,比之高瓴的其他投資,此番入股格力電器,是相對失敗的一筆投資。
8月23日,股價表現仍舊乏力的格力電器盤中報收44.99元/股,繼續跌破高瓴資本持倉成本價。
(來源于攝圖網)
高瓴資本旗下珠海明駿投資似乎被格力電器“套住”了。在格力電器啟動混改的2019年,高瓴斥資以46.17元/股的價格受讓格力電器15%的股份。而在2021年12月初創出65.58元/股的歷史高點后,格力電器的股價便持續震蕩下行,股價早在7月下旬便已跌破上述受讓價格(不扣除分紅,三年合計分紅5.2元/股)。
上述交易的總對價為416.62億元,其中208.31億元是高瓴資本向7家銀行貸款所得。另外,由于董明珠向珠海明駿出資24億元,珠海明駿的收益會被董小姐抽走四成。雖說高瓴資本入股格力后推出了數輪高額分紅,但就股價跌穿持倉成本和高額資金成本等因素而言,都可能將處在浮盈狀態的高瓴資本逼近浮虧。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格力電器近年來存在著多元化探索陷入僵局、渠道拓展難逃桎梏和接班人難覓等諸多問題。
1
股價跌穿高瓴資本持倉成本
8月22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2021年半年報。逐步擺脫疫情沖擊后,其營收和凈利潤分別恢復至2018年、2017年的同期水平。二季度末,格力電器十大股東構成也有所變化。新進股東萬金全球股票主基金一舉成為第七大股東,前海人壽保險和高盛旗下高華-匯豐皆完成了減持操作。
保持不變的高瓴資本旗下珠海明駿投資,在格力電器持續乏力的股價走勢下,稍顯無奈。
2019年12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出具紅頭文件,批準高瓴資本收購格力電器。高瓴資本將從珠海國資下屬的格力集團手中受讓格力電器9.02億股,其對應著格力電器15%的股權和416.62億元的交易對價。
而這416.62億元,高瓴資本計劃一半自主募集,另一半則是向銀行貸款。由于貸款金額過大,高瓴資本選擇“銀團貸款”。
2019年12月,高瓴資本與招商銀行、我國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等7家銀行簽訂了貸款協議,貸款總額為208.31億元。
同時,本次貸款的主要條件之一,是高瓴資本將其所持格力電器股票質押給貸款銀行,質押期限為6年。此外,為了有錢支付貸款利息,珠海明駿在貸款協議中承諾,盡力促使格力電器每年凈利潤分紅比例不低于50%。
上述協議中,還寫明該股權質押不存在與格力電器市值漲跌掛鉤的補倉或平倉機制。該條款意在維護格力電器股權的穩定性,也意味著無論股價如何跌,銀行也無權強行平倉。
2021年4月以來,憑借累計金額超220億元的3次回購操作成為A股“回購王“的格力電器,也未阻擋住股價的下跌趨勢。
對于高瓴資本而言,當初向7家銀行貸款超200億元參與格力電器定增,如今股價持續跌破當初持倉成本價,處境略顯尷尬。
高瓴資本此番416.62億元交易對價,因其自有資金不低于一半,用于收購的合伙企業珠海明駿注冊資本被定為218.5億元。而這218.5億元中,董明珠出資的24.39億元,對應著高瓴資本需要募資194.11億元。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高瓴資本作為PE管理人,基于這194.11億元的募集資金所獲的每一分錢收益,包括管理費、執行合伙事務報酬、超額收益,董明珠都將抽成41%。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明駿只打算存續5年,而GP有權續命2年。也就是說,不排除7年存續期一到,高瓴資本套現離場。
2
渠道、多元化、接班人成格力電器發展桎梏
由于產品線單一、業務結構單一,格力電器長期為市場所詬病,多元化轉型迫在眉睫,而其多元化戰略啟動較晚,直到董明珠執掌格力之后才逐步開啟。
據悉,在多元化探索的前期,格力前期采取了出海“補增量”的策略,企圖創造市場新增增量。而數據顯示,其出海收入貢獻仍然較小,海外策略擱置。
與其依賴不熟悉的海外,不如發力內需市場。于是,開始向高端制造延伸、擴充產品品類,但“出口轉內銷”之路同樣并不順暢,新業務要么停滯不前,要么深陷糾紛,難成氣候。
2010年,格力注冊了“大松”品牌,嘗試在高端小家電尋找突破,盡管布局超過10年,格力電器2021年的生活電器營收占比僅僅2.48%。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電器最有爭議的產品線便是手機。格力手機推出5年多來,格力電器歷年財報都沒有對手機產品作單獨列示,即使將其“智能裝備產品”全部定為銷售手機的收入(實際不僅僅包括手機),其2021年的銷售收入占比也僅為0.47%。
2016、2017年,格力電器上線了新一代的手機,但銷量持續非常低迷,近兩年來格更是“銷聲匿跡”。據悉,后來的格力手機成為了供應商和員工內購專用機。
外界討論最多的是,格力電器對于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計劃。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支持銀隆新能源項目但遭到反對。2016年,董明珠募資30億元入股銀隆新能源,開始進行跨界造車。然而,縱使在2年時間內耗資了上百億鈔票,最后出來的產品卻并不被用戶買賬,致使董明珠和銀隆深陷輿論漩渦。
2018年,董明珠對外宣布格力將進軍芯片行業,并在2017年的年報中宣布將不進行利潤分配,不實施送股和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將錢留下來發展芯片業務。不過到了三年后的2021年,格力集團的芯片卻還未見蹤跡。
多元化探索失利之外,長期仰賴的銷售渠道也在制約著格力電器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真正拉開格力和美的差距的是銷售渠道的革命。
2021年的疫情之下,過于依賴的線下渠道的格力電器受到巨大的沖擊,銷量直線下跌。與此同時,美的、小熊電器等擁有優秀線上渠道的企業,成為疫情下的黑馬。
格力電器以往的經銷商模式為其最初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互聯網電商發展成熟,也成為制約其繼續發展的一個枷鎖。
格力一直引以為豪的是以“區域銷售公司”為中心建立的龐大線下經銷體系,通過相互參股及銷售返利,深度綁定雙方利益,長期以來線下渠道貢獻了格力整體營收的80%。
而這種過于依賴線下的體系,勢必也會造成很多問題。
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可以垂直觸達消費者,可以根據銷售情況靈活調配生產與庫存,而格力這種層層經銷商的模式,除了效率低下,每個環節勢還增加了額外的成本。
2021年以來,格力電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零售模式,推進銷售渠道和內部管理變革。董明珠開始親自上陣進行直播帶貨。
業內人士認為,格力電器當前的銷售體系比較傳統,而且白電領域比較依靠線下銷售體系,在往電商調整同時,格力又一步到位步子太大,董明珠親自上陣帶貨使得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容易出現混亂。從整個白電市場來看,空調已經處在一個相對增長趨緩的背景下,格力可能還需要有一段陣痛期要過。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電器還面臨高管接連出走的問題。
2月21日,黃輝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執行總裁職務,辭職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而這是繼該公司董事、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望靖東離職后,又一高管離職。
核心高管的接連離職,必然會加大外界及資本市場對格力電器的懷疑。
從行業看,美的的市值已經超越格力電器很多,海爾智家的市值也在步步緊逼。因而,市場對格力電器的質疑自是會體現在股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