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寫作業、看書、練琴...都需要督促才能完成,到底有什么辦法能激發他的內驅力呢?
我想提醒你的是,你沒有發現,只要是孩子認為好玩、有意思的事,不用大人提醒或督促,他也會積極去做。比如,看電視、玩游戲,這些能讓大腦持續產生多巴胺的事情,無論大人怎樣明令禁止,孩子都有可能偷偷地去做。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覺得看書是一件特別有趣,會帶來多巴胺的事情,那根本不用大人督促他們“快去看書”,孩子也會自己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這就是“內驅力”的表現。
如果想要維持孩子做一件事情時的內驅力(多巴胺),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覺得:
1、“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要做的”——自主感
2、“我認為我能做好這件事”——勝任感
3、“我能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里做這件事”——聯結感
所以,當我們覺得孩子對閱讀這件事情動力不足時,可以對照著下面幾個要素思考一下:
1、孩子閱讀的這本書會不會太枯燥,無法激起他的興趣?(多巴胺)
2、我讓孩子讀的這本書是不是他真正喜歡且想要讀的?(自主感)
3、此時此刻孩子是不是真的想要閱讀?(自主感)
4、這本書的難度是不是合適,孩子讀起來會不會覺得困難?(勝任感)
5、我有沒有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讓他感到有壓力或者不愉快?(聯結感)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是有趣的——我能選擇自己讀什么、什么時候讀——這本書我能讀懂——我能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里閱讀,這才是內驅力的良性循環。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可以怎么做?
自主感——為孩子提供方法和方向,而不是答案;提供工具和輔助,而不是代勞。
比如,讓孩子擁有自主選書的權利。那些孩子不喜歡、不愛聽的書可以不選、不讀;孩子感興趣的書可以反復地讀。這種能夠自主選擇的美妙感覺,才會發展出閱讀的內驅力來。
如果想要保證閱讀材料的多樣性,可以“看似不經意”地把我們為孩子挑選的新書擺放在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增加孩子“偶遇新書”的幾率,而不是強迫他們閱讀。
勝任感——當孩子對一件事情失去動力時,不是批評,也不是勸說放棄,而是可以思考一下,這件事情是否對孩子來說難度太大?是否能給到孩子正向反饋,讓他覺得“我可以做到”?
比如,給學齡前的孩子看純文字的書,就無法讓孩子產生勝任感。
有些書買回家,孩子不愛讀,并不是書本身的問題,而是以孩子當前的狀態,要看懂書里的內容可能有難度,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孩子再讀這本書時,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愛上。而我們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現階段的成長發展特點,為他們挑選“能讀懂”的好書。
聯結感——沒有過多要求的愛,能提供給孩子無限的能量。這也是我們倡導“不帶功利心態去進行親子閱讀”的原因之一。
當孩子依偎在爸爸媽媽的身旁,感受到爸爸媽媽全心全意的陪伴,聽著一個個溫暖、有趣的故事,享受這一段童年時期無比溫馨與快樂的時光。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孩子一想到讀書,就會回憶起和爸爸媽媽一起的幸福時光,也會更愿意主動地拿起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