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高空俯瞰上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沿著外環線的“綠環”將上海擁入懷中,這正是上海耗時20多年打造的環城(外環)綠帶。
時至今日,環城綠帶已建成綠地約4000公頃,占上海中心城區公園綠地面積的18%,蕞“窄”處也有500米,許多當年植下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
但這并非環城綠帶的蕞終形態,因為上海將再用15年,在環城綠帶的基礎上,打造環城生態公園帶。
到2035年,以外環綠帶為骨架,向內連接10片楔形綠地,向外連接17條生態間隔帶,與“五個新城”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密切銜接的宜居宜業宜游大生態圈將基本建成。
和市民生活緊密相關的這項巨型生態工程這次將由市民做主,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今天(9月22日)宣布,即日起面向全體市民發起環城生態公園帶“金點子”征集活動,將群眾建議及時反饋給相關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力爭讓環城生態公園帶真正成為市民認同、喜愛并引以為傲的多功能生態空間。
環城綠化帶變穿城公園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人均綠地占有面積僅1.69平方米,和一張單人床無異,追趕與國際發達城市在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上的差距,環城綠帶建設是上海的“主力軍”。
從啟動建設開始,環城綠帶就始終扮演著城市生態環境守護者的角色,實現了調節溫度濕度、凈化大氣環境等生態服務功能,是上海堅實的綠色屏障。同時,部分環上公園,諸如濱江森林公園、顧村公園、閔行體育公園等,成為有口皆碑的賞花勝地。
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軌道交通的迅猛發展以及產業轉型的推動,環城綠帶周邊增加了大量的居民區、產業園區。
經測算,未來距離上海市中心20公里至30公里的近郊綠環以內將承載約60%的上海居民,在環城綠帶內休閑游憩將成為周邊居民主要的生活需求。
所以,今天的環城綠帶,其定位已經完全改變,不再是“環繞中心城區的綠化帶”,而是“環穿主城區的公園帶”。
在大多數居民看來,環城綠帶里迫切需要增加大量交通便捷、景觀豐富的高品質公園綠地。對照群眾的期許,原先作為中心城區和郊區綠化分隔帶的環城綠帶,其景觀面貌單一、游憩設施缺乏等短板愈發凸顯。
兩公里一園,三公里一站
用15年時間,環城綠帶將有量和質的巨變,一些喜人的成果在“十四五”就能顯現。
據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透露,“十四五”期間,環城綠帶范圍內的公園(又稱環上公園)將從14座增至50座。
新增的公園和改造提升的公園將強調功能性,從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生活休閑、森林游憩、濕地體驗等多個方向豐富市民的休閑游憩體驗,并大量增加游憩、餐飲、公共服務等必要的配套設施,實現“體綠一體”“文綠相融”。
增強環城綠帶的開放性和服務功能,“十四五”期間,環城綠帶將建成總長超過100公里的綠道,并新增30個至40個綠道驛站,市民可在綠道內漫步、騎行,累了則能在驛站內賞景、品茗。
落實“四化”(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要求,外環綠帶改造提升和綠道新建改建等項目在推進的過程中,將重點增加彩化、珍貴化植物品種,不斷豐富季相變化,提升綠化品質并豐富外環綠帶的生物多樣性。據了解,僅“十四五”期間,環城綠帶上“景色升級”的綠地就有至少500公頃。
“環城綠帶平均兩公里一座公園,三公里一座驛站。”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負責人周華杰表示,環城綠帶將為上海市民帶來厚實的“綠色獲得感”。
長寧區外環綠帶生態綠道上的驛站 陳璽撼 攝
這次讓市民當主角
美好的生態和生活藍圖絕不能政府部門“唱獨角戲”。
“這次讓市民當主角。”上海綠化市容部門表示,將通過網絡問卷調研、環城生態公園帶LOGO征集和“環城驛”建筑概念設計方案征集等方式,向全體市民征求對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議。
近期,環城生態公園帶將在浦東、寶山、普陀、嘉定、閔行、徐匯6個區先期啟動第壹批環城綠帶功能提升項目。屆時,相關綠化管理部門將組織周邊居民進行面對面交流和問卷調研,廣泛深入地聽取市民群眾對公園建設的具體意見。
今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將向全體市民征集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LOGO設計方案和上海外環綠道“環城驛”建筑概念設計方案。
欄目主編:陳璽撼 題圖視覺華夏 圖片編輯:雍凱
: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