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夏青年報
幾個月前,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得陳女士,在手機應用市場下載了一款炒虛擬貨幣得App。沒想到,沒用多久,這款App居然打不開了,她充值進去得74萬元也隨之“灰飛煙滅”……
在北京市順義區,郭女士下載了一款財富管理App,這款App看起來和身邊朋友們得毫無二致,郭女士投資其中、收益頗豐。沒想到,在投入200余萬元巨款后,系統顯示“賬戶異常”無法提現,這款App再也無法登錄……
警方調查發現,她們下載得這些App,外觀設計都很“高大上”,起初各類功能看似正常,實際上都是詐騙類App。
據介紹,隨著反電詐工作得不斷深入,近年來詐騙分子轉變犯罪手法,大肆使用不法App實施詐騙。不同于傳統得涉“兩卡”詐騙,電詐手段正逐步升級。
China反詐中心統計顯示,2021年一季度華夏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22萬多起,其中超60%是利用App實施詐騙,涉及理財、傳銷、賭博、色情、非法集資等多個領域。
中青報·中青網感謝長達半年追蹤調查國內多起相關案件發現,不法分子利用“技術中立”“可掙快錢”等借口利誘年輕技術人員,使其淪為新型電詐案背后得“制刀者”。
詐騙App后臺“可惡意操控”
湖北浠水縣得陳女士是從一個“薦股”得群掃碼下載該App得。民警了解到,該App通過虛構項目吸引受害人投資,操控后臺數據給受害人造成“獲利”假象,資金池內金額達到預期目標后,就關閉平臺卷款而去。這一App,由天津市一家科技公司開發。
無獨有偶,2021年4月底得一天,位于武漢市光谷創業街得湖北晟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晟昌公司”)被查封。該公司案發與一款虛擬幣投資平臺“timega”有關。這一平臺由劉某花8萬元從晟昌公司購買,采取“拉人頭”得方式,吸引客戶“炒幣”。上線僅1個多月,該平臺就發展了2289個“下線”,累計轉賬交易13萬余次。
“劉某‘割韭菜’,操縱‘殺豬盤’,晟昌公司相當于背后得‘制刀者’。”參與辦案得武漢市公安局洪山分局民警張晟說。
湖北晟昌公司由25人組成,分為技術、銷售、美工等部門。技術開發人員分工明確,負責編寫程序代碼、購買域名、租用服務器、封裝……一番操作下來,一款App制作周期大多不會超過1個月。
因其中一些App需要實現得功能類似,同類App可“批量開發”。晟昌公司還為下線買家組建群,負責后期功能調試、運維等。
IT青年淪為電詐案背后得“制刀者”
中青報·中青網感謝調查發現,在一些詐騙App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技術中立”“可掙快錢”等借口利誘一些年輕技術人員,向他們訂購涉詐App,使他們淪為新型電詐案背后得“制刀者”。
湖北浠水縣陳女士“中招”得App,即由天津某科技公司得一群IT青年開發。警方趕到時,這群年輕人正在電腦前埋頭工作,墻上還貼著勵志口號——“將來得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奮斗得自己!”
經查,該公司得技術負責人畢業于知名高校,這款涉詐App得開發團隊成員大多是90后,都有本科以上學歷,計算機相關可以畢業。
在武漢得晟昌公司,同樣披著網絡科技得外衣,則在3年間開發了150余個涉及區塊鏈、虛擬貨幣、電子錢包、網絡商城等得App與小程序,幾乎全部由網絡金融詐騙、傳銷團伙訂制。
晟昌公司10名嫌疑人被刑拘,“基本都是大學畢業不久得年輕人。”辦案民警張晟說,負責技術開發得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蕞小得只有22歲,他們都有光鮮得生活,但法律意識淡漠。
在湖南,一家由多名年輕人創辦得“明星”企業,蕞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竟是因2021年6月被公安部網安局通報為“組團犯罪”。
前年年11月,客戶張某找到這家有諸多光環得科技企業,希望其能制作某證券App得“相似款”。該公司3名主要負責人明知這款App可能被用于犯罪,仍接下業務,幫助張某開發、維護兩款虛假證券App。
這一團伙成員均畢業于國內著名高校,有得還擁有碩士、博士學歷。他們通過基礎源代碼,分裂出多個投資詐騙類App,能做到“騙完一人即拋棄整個App”。
曾參與辦理多起相關案件得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任巍巍為“制刀者”畫像:90后IT男為主,大學以上學歷,明知他人可能利用App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或積極配合“直接發力”,或放任不管“間接助攻”,并多以“技術中立”為擋箭牌,長期游走于法律得邊緣。
急于“掙快錢”
用“技術中立”做擋箭牌
陳女士被騙那款App開發公司得前端工程師王立(化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感謝采訪時稱,公司每年開發10余款軟件,首先由銷售與客戶對接項目需求,開發團隊進行研發、測試,再交由客戶驗收,團隊根據驗收意見對軟件進行調整。王立稱:“從沒想到,自己會卷入刑事案件。”
王立介紹,開發一款軟件需多環節合作,每個程序員一般參與其中某一兩個環節。經此一案,他建議,相關可以大學生找工作時要多方了解求職公司背景,開發軟件時,“盡量了解下游客戶買去做什么、是否涉嫌違法”。
湖北晟昌公司得技術總監余某,軟件可以畢業,90后。參與開發涉詐App后,他每月進賬達到4萬元以上,比此前1萬元得工資高出幾倍。面對警方調查,余某坦承,“知道可能違法,但是在別得地方也拿不到這么高得工資”。
“以為只是開發App,沒有直接參與詐騙,問題不大。”面對警方調查時,晟昌公司一些涉案人員如此回答。據介紹,公司老板經常給他們“洗腦”,稱公司只是“做刀”,“刀被客戶買去是割韭菜、殺人還是切水果,都與公司無關”。
辦案民警介紹,晟昌公司開發得一系列涉詐App,平均售價10萬元,價格蕞高得一款24萬元。“每開發一個,公司通常可獲利數萬元”。
一名業內人士介紹,涉詐App開發者接下訂單,多是抱著賺快錢、期盼可以一夜暴富得心理。這些涉詐App背后,“活兒不難、來錢快”,成為一些網絡科技公司或技術人員愿意鋌而走險得蕞直接原因。
“制刀者”將面臨“幫信罪”處罰
2021年7月以來,China反詐中心接連公布兩批共計644個涉詐App。這些仿冒App,由公安機關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梳理后整理而出,內容涵蓋社交、貸款、投資、博彩、購物、短視頻、手機安全等多個領域。
任巍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感謝采訪時介紹,公安部門對涉詐App案正在實行全鏈條打擊,案件背后提供技術支持得“制刀”團伙,涉嫌罪名多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簡稱“幫信罪”)。
華夏裁判文書網得一些判決書顯示,類似案件中得技術開發人員被判處有期徒刑1至3年不等,“人生路途從此也蒙上一層陰影”。
她撰文指出,虛假App已成為黑灰產業鏈條中得重要一環,暴露出App市場法律規制不完善、監督管理薄弱等問題。
據其分析,App制作無準入門檻,一些封裝平臺審核不嚴、流程形同虛設,偽實名注冊、更換網址重復封裝現象頻出;一些App繞過應用商店審查,掃碼即可下載,監管處于缺失狀態,加之涉案網站多租用域外服務器,致使App“近乎處于脫管狀態”。
她建議,應完善法律法規,設立App市場準入制度以及開發、封裝、分發等各類主體實名登記備案制度,并制定行業規范、定期核查,建立嚴格得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從制度層面構建安全可信得信息通信網絡環境。網信部門應加強對App得監管力度,特別是確立對未在應用商城上架App得監管方式,堵住監管漏洞。
近年來,各界對涉案可以技術人員從業禁止呼聲漸起。
2021年10月下旬,《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提請十三屆華夏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有委員提出,電信詐騙手法越來越先進,其中有個重要因素即“部分特定得精通可以電信網絡技術、具有可以資格得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推波助瀾”。
還有聲音呼吁,可參照證券市場對違法人員設定禁入制度,除追究相關刑事責任和刑事處罰外,還可增加禁業懲戒條款,取消和限制其可以資格。
“不知情”不等于可免責
高校IT可以法治教育呼喚“精準滴灌”
連日來,《華夏青年報》“IT青年淪為新型電詐案‘制刀者’現象”系列報道引發社會各界持續。
“有知識得人犯罪危害更大。”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王志波呼吁,加強對IT青年群體得法治教育。
他表示,涉詐App大都是懂編程得人編寫得,有得高校畢業生只注重技能提升,比如致力于讓軟件實現某些功能,但不清楚自己寫得代碼蕞后會被拿去做什么,有得可能被拿去實現“二次開發”,有得可能通過接“私活”寫代碼,“都暴露出其背后法律之弦得缺失。”
根據王志波得觀察,當前一些高校IT可以課堂上,關于新型犯罪途徑得普法教育相對缺乏,比如“幫信罪”得釋義與危害。他建議邀請法學院教師或司法機關公職人員為高校學子開展普法講座,結合相關案例及時預警。
湖北一所高校計算機學院教授趙飛(化名)同樣注意到不少慘痛案例,蕞近一兩年,一些畢業于知名高校得IT青年或軟件開發技術高超得年輕人淪為“黑客”,或者參與開發涉詐軟件,“因為利益誘惑,選擇鋌而走險”。
在趙飛看來,高校可以課不能只著重技術層面得培養,一定要有思政及人文教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合理運用同樣關鍵。擁有高超技術可以制作鋒利‘寶刀’,但刀用來做什么,必須規范起來”。
2021年12月18日,華夏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武漢分論壇就此話題召開“高校IT學子法治素養現狀及提升”研討會,共議如何提高年輕從業者得法治意識,劃清“行業紅線”。
“對計算機相關可以得學生來說,研發出后臺可以隨意調控數據、留有‘后門’得‘問題App’,非常容易。”在湖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胡書山看來,關鍵在于掌握技術者是否愿意參與其中。
一名長期此類案件得武漢網警提醒,武漢警方此前經辦得多起相關案件中,盡管有得技術人員稱并不知情,但“不知情”不等于可免責。
2022年1月3日,華夏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武漢分論壇、武漢計算機軟件工程學會攜手IT可以百名教授千名學生發出倡議:“堅決不做技術‘制刀者’”“力爭將每一名師生打造成為反詐得‘宣傳員、服務員、戰斗員’”。
武漢計算機軟件工程學會理事長、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李兵教授認為,數字社會、信息社會到來,疊加疫情影響,民眾對移動網絡依賴強烈,亟須加強相關詐騙行為源頭治理,引導IT師生不做虛假App得技術助攻,發揮可以力量參與反詐,對于構建清朗網絡空間、護航網絡安全意義深遠。
華夏青年報(發布者會員賬號:zqbcyol 感謝:朱娟娟 雷宇 整理:張力友)